博览4日财经报道:“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
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007年9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53-6-1058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
2008年6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9年5月21日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2009年6月5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严控“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研究制订《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全球首脑参加,讨论世界气候问题,旨在为哥本哈根会议凝聚政治共识。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192个国家的元首将与会,议题包括:全球下一轮的减排协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金及技术的转移机制、保护森林机制的组成及完善清洁发展机制等。
2010年1月20日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首届年会主题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MJ)